主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动态 >

文化经济一体化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2018-04-14来源:东方网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如今,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而且文化也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生产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已经从过去作为社会发展两个领域不同性质的事物,趋向今天的协调、融合,迈入一体化进程。

现代文化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成分和产业升级的标志

我们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早期的“第三次浪潮”“新技术革命”,还是后来的“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等语汇,无一不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和表征。它们鲜明地昭示,与以往的农耕时代、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知识、智能这些文化的结晶在现代社会经济进步中的贡献份额已日趋突出,文化在推进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已然确定。当代,国民关心的目标从物质转向精神,转向文化,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日渐凸显,它已不单单是文字记录的一切成果,也不仅仅是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涉及每个人的每一种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并展现出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一项发展项目能无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人群的需要、追求和价值。

应该注意到,现代文化不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成分和产业升级标志而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要多得多,这即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产业下游化。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向文化服务业。

文化进入市场,文化形成产业。今天,电视、电影、音像出版、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文化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文化经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经济范围看,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而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文化构成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决定因素新经济对文化现代化的作用更加明显

文化一旦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它便不可阻挡地向一切可能的产业中渗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壮大了自己,也大大刺激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升级。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也发现了和威廉·配第类似的一个经济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法则被称为“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事实证明,它是合乎实践发展规律的。随着当代新兴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将脑力劳动称为“第四产业”或“知识信息产业”。

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发展资源,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放大文化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不仅是文化对经济影响的日益渗透,而且也表现在经济对文化转型和更新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大。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朝阳产业。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经济形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式转变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引起了世界传媒业的巨大变革,基于网络传播平台的“第四媒体”的出现,不仅使大众传媒发生根本的变革,而且带动了社会文化形态各个方面的变化,成为推动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传媒业与电子通讯业的汇合,使得传媒业不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信息与新闻,而是扩展到了旅游、教育、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

推进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不研究经济已无法准确地认识文化,而不研究文化也无法深刻地认识经济。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统筹考虑文化经济一体化,有以下三种路径选择:

其一,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开拓、文化产业迅速壮大,呈现了充满矛盾又充满生机的发展景观。在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中,新增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新兴产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软产品,而且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一般消费品生产,在当代已经着意通过其品牌、命名、设计将一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附加于消费品之上,使之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文化品。广告业的发展已经使广告本身不再是纯粹的商品信息,已成为精心设计、刻意迎合或推广某种精神价值的文化品。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时代的竞争将是一场智力竞争,人类已经面临一场新的知识价值革命,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文化经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识含量、文化附加值将越来越高,知识生产力将愈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而生产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成为启动支撑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其二,文化经济“兼容并包”。在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经济一体化,就是在两类事物相互融合中趋于“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进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发展尤其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文化企事业都要做大规模、优化结构,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特别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文化娱乐、电影业、音像业、艺术教育等都属于服务贸易的范围。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

当一个国家经济中的文化、科技含量迅速增加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会向下游转换。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城市的品位和辐射力,都有赖于提高文化的含量。

其三,文化和经济“互进双赢”。在现阶段,精神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确实存在着相互矛盾和背离的一面。在较大范围内,常常是社会效益的高低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并不成正比,相反有时呈逆反状态。例如,一些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且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却发行量下降,票房价值也比较低,而另一些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低,有的甚至是充斥了色情和迷信的东西,却反而行销市场,经济效益也很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严重背离,扭曲了文化市场的发育。因此,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应当努力使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文化、经济相互促进的终极价值,应该体现在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效益双重统一和共同提高上。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效益经济,它追求效益价值整体性的最终实现。文化产品就其主体部分而言,一旦投入市场,经济效益便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区别仅在于二者取向的方向性不同而已。然而,全部问题的关键是,在当代中国所要建立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价值体系必须在两个方向上重建,在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一目标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也就是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经济效益成为社会效益的桥梁与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