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动态 >

[新华社]2016,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之美

2017-12-05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

  立足传统,国际化表达。中国展示文化自信的步伐稳健,足音强劲。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精心译制的影视剧、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经典跨界的艺术混搭闪亮登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之美,编织华彩篇章。

  混搭登台 彰显和谐共生理念

  寇流兰,莎士比亚笔下被放逐后“为恨而死”的大将军;杜丽娘,汤显祖笔下“因爱而生”的小女子。一西一中、一男一女、一武一文、一刚一柔,两大文豪逝世400年后,两个经典角色在舞台上邂逅,在时空中对话……

  2016年7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牡丹亭》和《寇流兰》融合穿插,新编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在欧洲多地巡演,视听冲击、文化交融令欧洲观众叫绝。有观众专程从西班牙赶到德国法兰克福观看。英国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称其为近年来戏剧界中西合璧的典范。

  9月,改编自汤显祖作品《邯郸记》的昆剧《邯郸梦》来到英国。全剧在呈现经典昆曲的同时,拼贴融合了莎士比亚《麦克白》《李尔王》《皆大欢喜》等作品中有关生死的著名片段,男主人公卢生梦境中的事件则在莎士比亚作品场景中出现。剧情和舞台效果的巧妙反差,演员们丰富到位的情感表达,让在场观众惊叹不已。

  12月,中国芭蕾舞剧《过年》走进奥地利。背景音乐与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相同,舞台上呈现的却是中国人过年的故事。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搭配,让人感觉既有新鲜感,又无比和谐美妙。

  “东西方文化混搭的舞剧融入中国的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展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西方观众通过观看这出别致的舞剧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驻英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认为,把汤莎两位大师“放到一个全球视野上来看,放到一个跨文化对比研究视野上来看,可以为我们开启一个新的对话和交流的模式”。

  而在英国戏剧专家乔纳森·埃尔曼看来,近几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带动了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发展,更加自信的中国在对等的位置上,不断开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

  混搭,是一种艺术形式,交流互鉴才是实质;混搭,是一种创新探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的精髓。

  本立而道生,创新中融合。

  2016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优雅地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和谐之美、美之和谐。

  扬帆出海 中国影视渐成“华流”

  “《欢乐颂》终于又开拍了,希望能尽快看到。剧中的中国城市繁华漂亮,年轻人友善,工作充满激情。”越南姑娘阿银得知这部电视剧开拍第二季后兴奋地说。

  像阿银这样痴迷中国影视剧的越南人不在少数。61岁的阮氏云在女儿的带动下也熬夜追剧。“《欢乐颂》节奏平稳,内容亲和容易理解,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上世纪90年代,《渴望》《西游记》《还珠格格》等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播出时,全剧只有一两个配音演员或干脆用旁白,近期播出的中国电视剧则在翻译配音方面下足了功夫。

  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由广西电视台译制的《北京青年》。50多名越南籍人士受邀参与翻译和配音,包括越南影视明星、主持人、在华留学生等。其中,男女主角分别由越南话剧团副团长黎宏光和越南著名演员阮氏青玄配音,用地道的越南语演绎北京青年的喜怒哀乐。

  在遥远的非洲,同样有大批影迷通过影视剧了解中国,分享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借助中国四达时代集团的“中国影视”频道,“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三次走进非洲,《滚蛋吧!肿瘤君》《匆匆那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视剧被译成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等7种语言集中展播。

  肯尼亚女观众米尔德丽德和儿子曾接待《青年医生》剧组。“他们问我对这部电视剧有什么建议,我说应该有英语或斯瓦希里语配音。”她说,“没想到,一个星期后电视剧便有了英语配音。太棒了,他们效率真高!”

  “对于非洲人来说,中国很遥远,可是通过中国影视剧,我们感觉到中国人就在身边,和我们一样,有生活的烦恼,也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我们欢迎这样的故事。”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台长姆沙纳说。

  中外合拍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方式正从最初以资金注入为主向技术和专业性合作转变。《功夫熊猫3》历经4年酝酿和制作,由美国梦工厂动画、中影股份、东方梦工厂联合出品,幕后中国团队力量强大,全片约三分之一在中国制作完成。